2025年 《真福伯鐸喬治宣聖 高雄教區聖髑敬禮》行程安排
- 天主教高雄教區
- 6月2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生平簡介
伯鐸喬治.彌額爾.梵薩蒂(Pier Giorgio Michelangelo Frassati)1901年04月06日,出生於義大利杜林(Turin, Italy)。他的母親阿德萊德.亞梅迪斯.梵薩蒂(Adelaide Ametis Frassati)是一位著名畫家。他的父親阿爾弗雷多.梵薩蒂(Alfredo Frassati)是社會主義新聞報《La Stampa》的創辦人兼董事,在義大利政治領域頗具影響力,曾擔任義大利參議員與駐德國大使。
他在幼年時,便加入了當今基督生活團(Christian Life Community)的前身,聖母會(Marian Sodality)與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並獲得了每日領聖體的許可(在當時是相當罕見)。
他發展出一套非常深厚的靈修生活,並毫不猶豫地與朋友們分享。聖體聖事與聖母是他祈禱世界的兩大支柱。在17歲時,他加入了聖文生善會(Society of Saint Vincent de Paul),並把大部分的空餘時間都用於服務病人和有需要人士、照顧孤兒並協助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歸來的復員軍人。
爾後,他決定成為一名採礦工程師,並於杜林皇家理工大學(Royal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Turin)學習。如此,他便可以像他對一位朋友所說的那樣「在礦工中更好地服侍基督」。
雖然他將學業視為他的首要責任,但並沒有阻止他參與社會與政治活動。1919年,他加入了義大利天主教大學生聯合會(Italian Catholic Feder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和名為公教進行會(Catholic Action)的組織。他成為義大利人民黨(Italian People’s Party)非常活躍的成員,該政黨根據教宗良十三世(Pope Leo XIII, 1878-1903)於1891年發表的《新事通諭》(Rerum Novarum)原則,倡導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
伯鐸喬治所擁有的極少,卻贈與幫助貧窮人,甚至將公車車資用於慈善工作,然後跑步回家準時用餐。貧窮人與受苦之人是他的主人,而他確實是他們的僕人,他認為這是一項特殊的恩寵。他的慈善不僅僅只是將一些物資給予他人,而是完全地奉獻自己。這是透過每日在聖體中與基督共融及頻繁的夜間朝拜聖體、默想聖保祿宗徒的「愛的真諦」章節(格林多人前書第十三章),以及瑟納的聖加大利納(St. Catherine of Siena)的著作所滋養。他經常犧牲在波洛內(Pollone,杜林市郊)的梵薩蒂避暑別墅的假期,因為正如他所說:「如果所有人都離開杜林,那麼誰來照顧窮人呢?」
1921年,他成為拉溫那(Ravenna, Italy)的核心人物,熱心地協助組織了第一屆羅馬和平大會(Pax Romana),該協會的宗旨是團結世界各地所有的天主教學生,共同促進世界和平。
登山攀岩是他最喜愛的運動之一。與朋友們一起組織在山上郊遊,為他的使徒工作提供了機會。他從未錯失可以帶領朋友參與彌撒、閱讀聖經,以及誦唸玫瑰經祈禱的機會。
他經常前往劇場、歌劇院和博物館。並熱愛藝術與音樂,能引述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文章全部的章節。
對聖保祿書信的喜愛,激發了他對友愛慈善的熱情。文藝復興時期的傳教士與改革家熱羅尼莫.薩佛納羅拉會士(Girolama Savonarola),熾熱的講道與聖加大利納的著作,促使他於1922年加入了聖道明在俗修會(Third Order of St. Dominic)。他選擇以自己的英雄,薩佛納羅拉的名字為自己命名為熱羅尼莫。他寫信給一位朋友說:「我是這位以聖人的身分,死於火刑柱上的修道士的狂熱崇拜者。」
像他的父親一樣,他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並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觀點。他有時在戰鬥中身體力行捍衛信仰,先是與反教會干預政治的共產黨員,後是與法西斯份子。某次他在羅馬參與了教會組織的示威遊行,他挺身而出反對警察的暴力行為,藉著抓住遭皇家護衛隊從另一名學生手中打掉的社團旗幟,以團結其他年輕人。伯鐸喬治將旗幟舉得更高,同時用旗桿抵擋皇家護衛隊的攻擊。
就在獲得學士學位之際,伯鐸喬治罹患了小兒麻痺症,醫生後來推測他是從他所照顧的病人身上受到感染。因為祖母病危,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在經歷了六天可怕的折磨後,伯鐸喬治於1925年07月04日去世,享年24歲。
他最後心裡所惦記的都是為窮人。在他去世前夕,他用癱瘓的手潦草地寫了一張便條給他的朋友。請求他將針劑給予需要注射的康弗索(Converso),一位他始終在探訪的可憐病人。
伯鐸喬治的葬禮是一項勝利。城市街道兩旁到處都是他的家人不認識的送葬者-他無私地為他們服務了七年之久的窮人和有需要的人。其中許多人,反過來驚訝地得知,原來他們所認識的這位聖潔善良的年輕人,實際上竟是深具影響力的梵薩蒂家族的繼承人。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89年在拜訪了他位於波洛內家族墓園中的原始墳墓後說:「我希望向一位能夠在我們這個世紀,以非凡的效力見證基督的年輕人致敬。當我還是個年輕人時,我也感受到了他的榜樣所帶來的有益影響,作為一名學生,我被他見證的力量所折服。」
1990年05月20日,在充滿成千上萬人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教宗宣佈伯鐸喬治.梵薩蒂為真福,並稱他為「真福八端之人」。
1981年03月31日,他的遺體被挖掘出土時,發現完好無損毫無腐朽,並從位於波洛內的家族墓園,遷葬至杜林的主教座堂。許多朝聖者,特別是學生和年輕人,都會來到真福梵薩蒂的墓前尋求恩寵與勇氣,以遵循他的榜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