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區介紹

About us

JOSA1485.jpg
高雄教區主教公署
台灣開教160週年歷史

近代天主教在台灣開教始於高雄。清咸豐九年(1859年)5月18日,二位西班牙道明會傳教士,一位從菲律賓與另一位在福建廈門會同,再與三位中國籍傳道員、一位修士,以及教友一家四口會合,從廈門橫渡台灣海峽抵達打狗(高雄)港。同年12月在靠近愛河口、即今日高雄市五福路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的位置上興建了簡易傳教所,成為天主教會在台灣的第一個據點。

天主教傳入台灣後,梵蒂岡教廷在1913年7月19日成立台灣監牧區,涵蓋台灣與澎湖群島。1949年起,大陸許多傳教士、修女來台,因應牧靈福傳的的需要,歷經幾次演變,現在全台灣分為七個教區,高雄教區範圍涵蓋高雄市及屏東縣至今。

高雄教區首任主教為國籍道明會士鄭天祥,獲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並獲領總主教銜。1998年,第二任主教單國璽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擢升為樞機,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得此榮銜者。現任主教為劉振忠。

高雄教區共管轄58個堂區。教區另劃分為九個總鐸區,每個總鐸區由區內各堂區的本堂神父中選出一位總鐸,以利教務管理。高雄教區現有教友約四萬名。

​教區歷史

郭德剛(Fernando Sainz,1832年-1895年)西班牙道明會教士,為最早到台灣天主教傳教士之一。1858年《天津條約》解除台灣禁教之後,郭德剛和洪保祿被當時西班牙屬地菲律賓道明會派遣來台。他們和四名中國籍傳教士於1859年5月15日抵達打狗港,剛上岸便被鳳山縣知縣拘留了兩天。同年年底,這一行人用62塊龍銀買下一塊土地建立傳教所,此為後來的玫瑰聖母主教座堂

1863年底,他前往今屏東縣的的萬金莊平埔番社傳教,建立了今天萬金天主堂的前身。1864年設立溝仔墘教堂。他在台南建立了天主堂和育嬰堂,也曾前往噶瑪蘭(宜蘭縣古稱)和雞籠(基隆)傳教。在台傳教期間他曾遭搶劫和綁架,所建立的教堂也屢次遭破壞。1869年他奉命離台回菲律賓,1895年在馬尼拉去世。

1-01.jpg
郭德剛神父
200212 台灣開教160周年-02.jpg

 ▲1931 道明會新會館、聖堂及神父宿舍

台灣天主教會由西班道明會傳教士遠渡重洋在台灣傳福音從高雄開始。他們為傳播天父的愛與慈悲的福音,在陌生的國度,奉獻一生歲月,在台落地生根。會院、聖堂及宿舍是他們第二個家。

照片雖然斑駁老舊,仍可依稀看出當年一棟獨特的西洋式建築矗立在前金,成為當時信徒的信仰生活及社區聚會中心。

200212 台灣開教160周年-03.jpg
1931年
 道明會新會館、聖堂及神父宿舍
200212 台灣開教160周年-04.jpg

教廷駐日本公使的來訪表達教廷對台灣教會的重視。為傳福音的人及信友而言,大使的來訪令人欣喜及雀躍,因為見大使如見教宗。教堂正面已與今日建築外觀相去不遠。右邊牌樓現已拆除不復見。

1923 年1月15~31日
歡迎教廷駐日本公使與李安斯神父及教友合影
200212 台灣開教160周年-05.jpg
1903年8月17日
Engracia, Josefa de los Reyes, Rosa來臺灣
菲律賓修女和姑婆及孤兒

教會是窮人的教會。教會特別關懷弱勢者、窮人、孤兒、身心障礙等邊緣人。傳教士、修女遠渡重洋來台,向貧窮人傳報福音喜訊,使他們在困難中得到幫助,對未來仍懷抱著希望。

200212 台灣開教160周年-06.jpg

福音的傳遞需要幫手,因著傳教士及修女們的感召,許多年輕人「吃好逗相報」,努力學習教理,將好消息傳出去,讓更多的台灣人民得到天主的救恩喜訊。

1937年
李安斯神父與前金青年會、前金瑪麗的女兒、李安斯神父、李庭飛傳道員、山口修女與姑婆
200212 台灣開教160周年-07.jpg
前金孤兒院教授漢文 傳教員高井先生執教

語言,是溝通及學習的首要工作。在識字率不高的早期台灣社會,學習識字,是件很令人興奮的事。在簡陋的教室裡,傳教員認真教學,孩童、婦女排排坐,認真學習教理,令人動容。

200212 台灣開教160周年-08.jpg

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台傳福音。為了傳福音,要學習及適應很多事情-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飲食、居所、穿著…等等都是。人以為的苦差事,他們卻歡喜洋溢在臉上,因為無論多麼艱苦困難,總是要傳福音。看他們太陽底下戴著帽子、背著行囊、扛著腳踏車爬山涉水,留下難得輕鬆的鏡頭。

良雅師 陳若瑟 李安斯 馬西略
200212 台灣開教160周年-09.jpg

傳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

1935

為陳若瑟、戴剛德、李安斯、魏若瑟、包德良、教友、馬西略、羅道真及良雅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