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理》第2204條中,提到:「家庭是一個信、望和愛的團體」。但是,當今世界的所有家庭團體,比任何社會上其他的團體制度,更易受到社會文化急速的變動,而深刻受到變遷與打擊。價值觀的崩壞,使得家庭中的成員在此基礎價值上顯得不知所措,我們需要依靠天主聖神的引領,虛心學習教會對於家庭的教導、用心聆聽天主的旨意、服務於上主的家庭。
我們都是一家人,以悲憫的心看世界
今天,我要用一顆悲憫的心,來呼籲家庭共融的的主題:「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一家都是人」。請大家看當今世界,最大破壞家庭的戰爭:俄烏戰爭、以巴戰爭,使得多少家庭霎時破裂,父母、子女死亡、流離失所。因此,所有戰爭撕裂家庭、婚姻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們的信仰、我們的祈禱生活出了問題,若沒有選擇轉向主耶穌—天地的主宰,以天主為家庭生活的核心,願我們今天在祈禱中,彼此祝福,才會日漸聖化。
我在1953年出生在台中東勢,1981年晉鐸成為神父,2004年成為新竹教區的主教,2005年因為身體不適而退休。雖然,每天作彌撒,聖體聖事有如例行的工作,信仰生活過得有點平淡沒有味道。直到8年前,我去了一趟西班牙「聖雅各之路」(El Camino de Santiago),大大的改變了我的修道之路,感受到「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的聖名是雅各(James Liu Tan-kuei),走這條路特別有感。
「聖雅各之路」(Santiago de Compostela),位於西班牙北部的城市~聖地亞哥 - 卡米諾的朝聖路線,是一條天主教的聖地。源自西元九世紀,耶穌十二門徒中最親愛的雅各殉教後遺體所葬之處。許多信徒從歐洲各個角落,走到這個城市來瞻仰,漸漸形成好幾條朝聖步道。自中世紀以來,吸引無數教徒前來瞻仰,是天主教三大朝聖地之一。許多人認為,朝聖之路是身心靈的試煉,先是徒步挑戰磨練身體的極限,之後轉而克服無聊、挫折等內心考驗,堅持下去再進入更深層的心靈成長旅程。聖體聖事是耶穌給我們美味的聖宴,耶穌基督將祂的體血成為聖宴,給信友飲用。
在讀經中,更加肯定聖體聖事是聖化家庭問題的唯一良方
在今天的讀經舊約聖經《箴言》中,提到智慧和愚昧婦人的宴席:「智慧建造她的房屋,雕琢了七根石柱,宰殺了牲畜,配製了美酒,擺設了筵席,派使女出去,在城裡高處大聲喊說:「誰若是缺少智慧,轉身到這裡來吧!」又對愚蠢的人說:「你們來,吃我的食糧,喝我配製的酒吧!你們要放棄愚蠢,就能生存,並走明智的道路。」(箴9:1-6)智慧在她寬敞宏偉的房屋預備豐盛的筵席,「宰殺牲畜、香料調製美酒」,一方面打發使女出去邀請人,一方面站在城中的高處(城中的「至高處」則通常等於廟宇或王宮的所在地,後者通常建於當地的衛城)大聲呼請,情詞既是迫切又充滿真摯的熱情。發出赴筵席的邀約。她懇切地提醒他們,她所供應的是能真正使他們得飽足和歡樂,因此他們當從愚昧之路轉向她,就必走在光明的道上得存活。
今天的福音最具代表耶穌聖體聖事的「五餅二魚」的故事:「那時候,耶穌渡過加里肋亞海,就是提庇黎雅海,到對岸去。有一大群人,因為看見祂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跡,都跟隨祂。耶穌上了山,和祂的門徒坐在那裡。那時候,猶太人的慶節,就是逾越節快要到了。耶穌舉目看見一大群人來到祂跟前,就對斐理伯說:「我們從哪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祂說這話,是要試探斐理伯;祂自己早已知道要做什麼。斐理伯回答說:「就算買兩百塊銀幣的餅,也不夠每人分一口啊!」有一個門徒,就是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說:「這裡有一個小孩子,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浪費了。」他們就把 眾人吃飽以後所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跡,就說:「這的確是那位要到世界上來的先知。」耶穌看出他們要來強迫祂作國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福音敘述了,耶穌基督新的聖宴的奇蹟,大批群眾跟隨耶穌到了海的對岸,原因是他們看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這敘述反應出《若望福音》對於奇蹟追求者,耶穌行奇蹟的目的在於使人得到生命,如果人們只為追求奇蹟,而跟隨耶穌,便是根本沒有明白奇蹟的意義,也無法達到真正的信仰。主耶穌把祂「自己」,作為餅酒分給了群眾,祂讓眾人按各自的需要任意飽餐。之後,耶穌按猶太餐會的習慣,吩咐門徒「把剩下來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糟蹋(腐壞)了」,表示,被分給群眾享用的餅,應該是一個存留到永遠的飲食的預像。原有的材料雖然只有五個大麥餅,被收集的碎塊卻遠超過此數,滿滿十二筐的碎塊,證明這是一個奇蹟,顯示了耶穌的大能力。
生活不是用來選擇,是用來體驗的,聖體聖事在家庭的共融中,使信友的生命得到恆常的滋養,在彌撒共融中領受天上神糧,是聖體聖事是聖化家庭問題的唯一良方。在聖體聖事中,我們將整個家庭,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每個事件,都交給天主,請天主引導我們,幫助我們。希望每個家庭都有家庭祈禱,都有和整個家庭一起到聖堂參與彌撒聖祭的好習慣。
(文/圖 趙英珠)
Comments